跳至主要内容

张赐荣 个人介绍

亲爱的朋友,您好!

我叫张赐荣,毕业于上海市盲童学校。

我虽然有视力障碍,但我确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男孩,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分享每一分钟的快乐时光。

当你快乐,你才会感到阳光是那么灿烂,蓝天是那么的明朗,人们是那么的富有活力。

追求快乐的人是不断争取的,追求快乐的人是不会被困难击垮的,追求快乐的人是会勇敢地去面对每一件事的,

因此,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诲之下,我才懂得了怎样感恩、乐观、坚持。

我最大的特质就是执着,只要是我所选择的事情,我所选择的道路,我都会非常坚定地走下去。

我喜欢挑战自我,喜欢在强手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胜利我会嫣然一笑,如果失败我会得到更大的动力,争取更大的成功。

我看过一本书,书上说: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

而这个准备,就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

只要你为自己选择的目标去奋斗了,你的生活就会充满快乐。

写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魅力空间,当你打开这空间时,你我之间就开始了真诚的交流,我心甘情愿为这个空间付出,为这个空间奉献。

我相信心灵的沟通将使我们的笑颜更加灿烂,但愿我分享的文章能够洗去您一天的疲劳,给您带来温馨。

我认为阅读能让人们在忙碌的间隙,体会到一丝云淡风轻的超脱。它让人们通过优美的文字了解世界,获取快乐,所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是我的梦想,张扬自我,展示才华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爱好读书、编程、听音乐、唱歌、交友等…

我的专长是按摩和编程,在我看来,推拿能给他人解决病痛,编程则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我是一个如同向日葵一样追求阳光的男孩,我的人生观是快乐每一天,希望我的网站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若您想和我交朋友,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联系我(联系时请注明“赐荣博客”):

电子信箱: cirong.zhang@outlook.com

喜马拉雅: @赐荣有声工作室 (ID:67059070)

知乎: @张赐荣

最后,中心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来了解我!

愿您时时有个好心情,每天都能开心快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张赐荣: 中国视力障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调研报告

张赐荣: 中国视力障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调研报告 报告起草人:张赐荣 序言 本报告在信息无障碍专家工程师张赐荣先生的指导下完成,旨在研究中国视力障碍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情况。为此,本报告对视力障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及以上学生。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视力障碍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比正常学生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在一些方面,视力障碍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正常学生。因此,本报告建议教育机构和家长等相关人士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视力障碍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技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视力障碍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我们通过对视力障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线上访谈等方法,了解他们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情况。问卷调查包括学生的年龄、学习经历、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面对面访谈则主要是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经历和困难,以及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建议。 调研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视力障碍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比正常学生低。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大部分学生需要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在高中生和大学及以上学生中,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此外,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他们可以购买更好的计算机设备和学习资源。 研究还发现,尽管视力障碍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充满各种挑战,然而在我们的深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视力障碍学生通过自学,深入的掌握了计算机相关技术,如编程、音频制作等,他们成功证明了,学好计算机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并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调查结果表名,那些信息技术较高的学生,通常存在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1) 对于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探索新事物,对于编程技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 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他们会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图书、教程等,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观察上述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掌握较好的视力障碍学生一...

中国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改造:最难的不是技术

中国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改造:最难的不是技术 原创 晚点团队 晚点LatePost 1700 万视障人士的线上生活该怎么过,不是一个慈善问题、技术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健全人和视障人士的区别,仅仅在于感知和接触世界的方式不一样。即使看不见,一个人也有分享、阅读、聆听、交流、享受美食、自由出行的渴望和权利,视障并不应该成为他们接受次等生活的理由,而科技应当为此努力。 文|刘璐天 编辑|姚胤米 上海封控期物资最紧缺时,无论杨欣才多努力,有视力障碍的他都不能顺利抢到东西。 用美团买橙子,要先进入买菜界面,听到 “热带水果”,再双击进入 “柑橘类”;“橙子”、“丑橘”、“砂糖橘” 这些名称像乱码一样趴在外面,听不到对应的价格,只有 “图片、图片、图片” 的机械式重复。打开盒马,常会弹出图片广告,摸不到关闭按钮;进入店铺后,听不到部分商品信息;把橙子加进购物车后,如果想多点几份,“双击” 可以添加,但页面上却不显示购买按钮。叮咚买菜可以摸到下单这一步,却选不了送达时间——能听见关于时间段的播送,但找不到可勾选的按钮。 想要获得物资,需要依赖邻居们的善意。在群里备注门牌号,标注 “视障”。有人看到,会主动和他说,“我买了 8 斤牛肉,分 4 斤给你”。 封控期间,数十万上海视障人士遭遇和杨欣才一样的困境。平时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化问题被放大。 技术并非难题。早在 1986 年,世界上第一个读屏软件已经诞生。2009 年,Google 和苹果也分别发布了专门针对 Android 和 iOS 系统的无障碍技术参考。公司只需在产品中为读屏软件留一个通道,并保证应用的每一次迭代更新都能紧密适配读屏软件,就足以解决杨欣才碰到的每一个问题。 技术问题之外,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化程度依赖于公司决策者持续推进的决心、项目执行者平衡部门利益及解决冲突的智慧。 它不是出钱就可以扫除的慈善问题,也不是靠 “运动式” 改造就能一劳永逸的商业问题。它更多受制于社会层面上,立法、教育和系统性支持的缺位所带来的意识的缺位。 这些缺位经过旷日持久的代代传递,成为全社会合谋的 “共识”:视障人士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正常人帮助的另一个世界的人。正是这种 “不谋而合”,让技术无法看见视障者。无论技术的上限怎么更新,都无法拆除 “正常人” 和 “视障人群” 之间的隔离墙。 如何理解这一群人,决定了社会能为他们创造出一个...